从政府工作报告,看2025年商旅文融合新趋势与发展路径
2025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聚焦经济发展、民生福祉与社会进步等关键议题,为各行各业指明方向。其中,商旅文产业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关键领域,在报告中占据显著位置,释放出诸多政策利好与发展机遇,展现出蓬勃发展的新趋势。
政策护航,为商旅文融合注入强大动力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这一政策导向为商旅文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基础。通过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完善劳动者工资增长机制,居民消费能力有望进一步提升,为商旅文消费市场注入源头活水。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30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这一举措不仅能够促进消费升级,也为商旅文领域的产品与服务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如文旅景区设施更新、特色商业街区改造等。
在创新和丰富消费场景方面,加快数字、绿色、智能等新型消费发展成为重要方向。这对于商旅文产业而言,意味着数字化技术将深度融入文化旅游体验与商业运营中。例如,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打造沉浸式文化旅游场景,利用大数据实现精准营销与个性化服务,推动智慧旅游、智能商业的发展。同时,绿色消费理念的兴起,促使商旅文产业更加注重生态环保,开发绿色旅游产品、推广绿色商业运营模式,实现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落实和优化休假制度,释放文化、旅游、体育等消费潜力,这一政策直接关联到商旅文产业的发展。优化休假制度能够让人们有更充裕的时间进行文化旅游消费,促进旅游市场的繁荣。政府还强调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健全县域商业体系。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将吸引全球优质商业、文化、旅游资源汇聚,提升城市的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为商旅文融合发展提供更高的平台。而健全县域商业体系,则能够将商旅文产业延伸至广大农村地区,挖掘农村消费市场潜力,促进城乡商旅文产业协同发展。
消费提振,开启商旅文融合新机遇
政府工作报告将“提振消费”列为重要任务,文旅消费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中央及各地政府通过一系列举措刺激文旅需求,为商旅文融合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各地发放文旅消费券,直接刺激消费者的文旅消费欲望。消费者可以利用消费券购买景区门票、预订酒店、体验特色文化活动等,这不仅能够促进文旅市场的短期繁荣,还能够培养消费者的文旅消费习惯,推动文旅市场的长期发展。
专项补贴政策也为商旅文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针对银发经济、冰雪经济等细分市场的补贴,能够引导企业开发适合不同消费群体的产品与服务。例如,针对老年旅游市场,开发“银发列车”等特色旅游项目,并给予相应补贴,推动老年旅游消费升级;对于冰雪旅游市场,补贴冰雪景区设施建设与运营,丰富冰雪旅游产品供给,满足消费者对冰雪运动与旅游的需求。
各地积极布局文旅消费提振工作,通过举办各类活动,实现商旅文体展的联动发展。上海以“首发经济”为核心,联动商旅文体展,推出国际消费季、旅游节等活动,并新增外卡POS机9万台以提升支付便利性,吸引国内外游客,促进消费增长。贵州通过“村超”“村BA”等赛事经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并布局避暑旅居、康养旅居等新业态,将体育与旅游、文化相结合,打造特色文旅品牌,吸引游客前来体验,带动当地商业发展。
多地还提出“以旧换新”政策从家电、汽车延伸至文旅场景,鼓励景区设施升级、酒店服务迭代。景区可以利用这一政策,更新游乐设施、改善游览环境;酒店可以升级客房设施、提升服务质量,从而提升游客体验,激活二次消费。景区可以引入智能化导览系统、打造沉浸式演出项目,酒店可以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增设文化体验活动,为游客带来全新的消费体验。
文化繁荣,筑牢商旅文融合之魂
报告强调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这为商旅文融合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与内涵支撑。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能够让更多人接触和了解文化,提高全民文化素养,为文化消费市场奠定坚实基础。通过“送戏下乡”、非遗进社区等活动,将文化资源与基层群众的生活紧密结合,激发群众对文化的兴趣与热爱,从而促进文化消费。
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在商旅文融合背景下,新型文化业态如数字文化、创意设计、文化演艺等与商业、旅游深度融合,创造出全新的消费体验。数字博物馆、VR主题公园等项目,将文化资源数字化,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让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文化魅力,同时也为商业运营带来新的契机,如开发相关文化衍生品、举办线上线下互动活动等。
推进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提升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考古研究水平,能够让文化遗产成为商旅文融合的亮点。各地积极探索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模式,通过保护性开发,将文化遗产与旅游、商业相结合,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赢。良渚遗址、殷墟甲骨文遗址等通过合理的旅游开发,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同时也带动了周边商业的发展,如特色餐饮、文化纪念品销售等。
区域协调,拓展商旅文融合发展空间
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是国家战略,文旅行业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文旅产业能够推动城市更新与功能优化,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通过活化历史街区,焕新城市空间,将历史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设中,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与吸引力。北京的南锣鼓巷、成都的宽窄巷子等历史街区,经过改造升级后,成为集文化、旅游、商业于一体的城市名片,吸引大量游客,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数字化基础设施赋能智慧城市建设,也为商旅文融合提供了便利条件。通过建设智慧旅游平台、智能商业系统等,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游客可以通过手机APP预订景区门票、酒店,查询旅游线路与商业信息,实现一站式消费体验。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核心动力。京津冀、长三角、成渝等区域加速文旅资源整合,通过区域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旅品牌。京津冀地区整合长城、故宫、颐和园等历史文化资源,以及环球影城、大运河等现代文旅项目,推出联合旅游线路,吸引国内外游客。
中西部地区通过文旅赋能缩小区域差距。一些中西部城市凭借独特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等资源,发展特色文旅产业,实现经济快速发展。贵州的西江千户苗寨,以苗族文化为特色,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无障碍适老化配套设施”,这也为适老化文旅发展指明方向。文旅行业通过智慧导览、适老化酒店改造等措施,提升服务包容性,满足老年人群体的文旅消费需求。海南的一些度假村升级智能客房系统,为老年游客提供便捷、舒适的住宿环境;景区设置无障碍通道、提供老年专属导览服务,让老年游客能够更好地享受旅游乐趣。
乡村振兴,挖掘商旅文融合新潜力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着力抓好“三农”工作,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这为商旅文融合发展开辟了新的战场。文旅产业在乡村振兴中具有独特的赋能作用,通过文旅项目促进城乡产业协作,形成“以产兴城、以城促产”的良性循环。发展乡村旅游,能够吸引城市居民前往乡村消费,带动农产品销售、农家乐经营等,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非遗进乡村、民宿经济等模式成为激活乡村活力的重要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乡村,如传统手工艺、民俗表演等,不仅能够传承和保护非遗文化,还能够为乡村旅游增添文化内涵。民宿经济则为游客提供了体验乡村生活的机会,同时也为农民增加了收入来源。浙江莫干山的民宿产业,依托当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发展高端民宿,吸引大量游客,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
《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 - 2027年)》要求培育现代乡村产业,做好“土特产”文章,发展乡村种养业、加工流通业、休闲旅游业、乡村服务业。有序发展农事体验等新业态,探索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融合发展方式。一些乡村地区利用当地的农产品资源,开发农产品加工体验项目,让游客参与农产品的制作过程,如制作葡萄酒、手工豆腐等,同时结合休闲旅游,打造田园综合体,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乡村旅游体验。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强化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实施传统工艺振兴工程,开展古树名木复壮及古树群保护,这些举措能够保护乡村的文化根脉,为商旅文融合发展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培育壮大乡村文化产业,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工程,提升乡村旅游质量效益,加快数字赋能乡村文化产业,将进一步推动乡村商旅文产业的发展。通过数字化手段,推广乡村旅游资源、销售农产品、展示乡村文化,拓宽乡村产业的发展空间。
结语: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为商旅文融合发展勾勒出宏伟蓝图,从政策支持、消费提振、文化繁荣、区域协调到乡村振兴,各个方面都蕴含着无限的发展机遇。在未来的发展中,商旅文产业应紧紧抓住这些机遇,积极创新,加强合作,实现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经济增长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贡献更大力量。
【免责声明】本文由飙马特色商旅文整理编辑,部分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下一篇: 从政府工作报告看2025年房地产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