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合肥官方通报,2023年,合肥常住人口达到985.3万人,较2022年同比增加21.9万人。超20万的常住人口增量,不仅超出了“2022年中国人口增量第一城”长沙当年度的增量(18.1万人),也让合肥有机会抢先南京、宁波拿下“千万人口大市”的名号。GDP过万亿、人口超千万,是顶级城市的标配。合肥GDP已于2020年破万亿大关,如今人口逼近千万,意味着这座城市的能级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合肥,又是如何做到的?人口是衡量一个城市发展潜力的核心指标。
截至2022年年末,全国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的城市有17个,人口由多到少分别是:
重庆、上海、北京、成都、广州、深圳、武汉、天津、西安、苏州郑州、杭州、石家庄、临沂、东莞、长沙、青岛。
自那之后,谁是下一个常住人口破千万的城市备受关注。
仅在长三角地区,宁波、南京、合肥等城市都在冲刺千万人口大市。
拿合肥来说,2022年底合肥常住人口只有963.4万,离1000万人尚有36.6万人的差距。合肥发布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合肥常住人口985.3万人,较2022年增加21.9万人,增长2.3%,较2020年增加48.3万人,较2013年增加181.3万人。
如果按照官方的数据,合肥在常住人口上,距离千万人口大市仅差“临门一脚”。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千万人口城市”,是以全市“常住人口”作为界定,不是户籍人口,也不是城区人口,更不等同于”实有人口”。
但是从上述数据上来看,合肥人口在持续增长是不争的事实。实际上,过去十年,合肥不仅是全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城市之一,也是人口增长最猛的省会城市之一。
跟同层级的城市对比来看,2022年末,长沙、杭州常住人口增量分别达到18.13万人、17.2万人,在全国GDP万亿城市中排名前两位;合肥以16.9万人位列第三。也是凭借这一增量,合肥总人口在当年反超宁波,升至长三角第五位。
仅仅一年之后,合肥就实现了21.9万人的人口增量,超过了杭州的14.6万增量,在万亿城市城市中处在领先的位置。如果拉长时间的维度,2010年到2023年,合肥常住人口从570万人飙升到985.3万,平均每年增长近40万人,在全国人口负增长的背景下,合肥还能实现逆势增长,显然不是偶然现象。值得注意的是,在合肥净增人口中,迁移来合肥人口占九成。公开资料显示,2023年,全市迁移净增长人口20.1万人,占净增常住人口91.8%,较上年增加6.6万人。高校毕业生留存率在提高。例如,拿新增参保大学生数量来说,2023年,合肥全市新增就业参保47.4万人,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35.2万人,同比增长16.7%,创历史新高,近3年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近100万人。
高层次人才集聚也是合肥发展的另一个亮点。2012年以来,合肥与中国科大、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哈工大等大院大所大学累计共建新型研发机构44家,累计孵化高科技企业近1300户,共集聚海内外研发人员5000余人。合肥的人口增长,反映了这座城市在过去十几年里的巨大变迁。作为科技和教育的中心,合肥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学生。高校毕业生的留存率提高,加上合肥在新兴产业,如先进制造业和信息技术领域的快速发展,为城市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合肥的人口增长。合肥的人口增长迅速,这得益于其强大的人口吸附能力和丰富的就业机会。今年“两会”上,中科大校长称“怎么回报安徽都不为多”,安徽省委书记也表态“我和省长随叫随到”。
中国科大与合肥一城一校间的情缘佳话让很多网友感动。实际上,正如中科大校长所说,以中科大为代表的科技力量正在成为合肥乃至整个安徽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近些年,合肥以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依托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大硅谷等重大平台,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合肥在量子信息、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2023年,位于合肥的强磁场实验装置产生45.22万高斯稳态磁场、星地时间频率实现百公里高精度传递等成果均创世界纪录,多项成果入选年度十大科技新闻。目前,合肥的主要创新指标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方阵,跻身全球科研城市第16位、全球“科技集群”第55位。科技创新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合肥形成了“芯屏汽合”、“集终生智”等主导产业。押注京东方、抄底蔚来、投资长鑫存储,通过一次又一次成功的“风投”,合肥得以融入战略性新兴产业赛道,壮大本土产业链条,从而创造出更大的市场增量。通常而言,产业是一个城市经济与人口的基石。因此合肥庞大的产业集聚,创造了海量的就业机会,自然能够吸纳外来人口落户。就拿比亚迪合肥生产基地来说,目前年生产整车近50万辆,产值突破600亿元,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据统计比亚迪合肥生产基地约有3万员工。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体现的是合肥的“宜业”。但除此之外,合肥也在“宜居”方面下足了功夫。一方面是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是一座城市提高城市能级的必然结果。近年来,合肥市推进了多个重大项目,如宿松路快速化改造、合肥“大外环”西环线全线开工等,这些项目的开工建设对提升城市功能和居民生活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人才流动是用脚投票,对于一座城市来说,能否吸引人才,除了就业环境,还在于这座城市的“软实力”够不够吸引人。城市的“软实力”——包括文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也是吸引人才的关键因素。这些公共服务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体验和满意度,从而成为人才选择落户的重要考量。近几年,合肥在教育、医疗、公共安全等领域投资了不少惠民利民的公益性项目,2023年合肥市级政府投资公益性项目完成投资96.3亿元,同比增长34.7%,近五年连跨六个十亿元台阶。此外,合肥还提供良好的就业服务、营造优质的创业环境,为人才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帮助其实现职业发展和个人梦想。这不仅包括就业指导和职业培训,还包括提供创业指导、资金支持和政策优惠。比如,为了解决求职者的后顾之忧,合肥大力建设人才公寓,对新来肥重点领域工作无房的本科、硕士、博士等高校毕业生,以及在重点产业企业稳定工作无房的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提供3年免租住房。人才租房补贴上,合肥也毫不吝啬,截至2023年10月,已发放人才安居购房补贴和租赁补贴4.95亿元。
在合肥这座日益繁荣的城市中,"流量"不仅仅是数字的增长,更是人才、资本、信息和技术的汇聚。为了保持这种增长势头,合肥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进一步“升级”。比如,建立更完善的人才培养和吸引机制。跟长三角同为省会城市南京、杭州等城市相比,合肥在顶尖人才的吸引上依然还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例如,合肥可以通过提供更多的研究资金、创业投资和税收优惠来吸引顶尖人才。同时,与当地大学和研究机构合作,建立产学研联合体,为人才提供实践平台,促进知识和技术的转移。比如,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作为一座“科里科气”的城市,合肥需要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减少对传统制造业的依赖,发展高科技和服务业。这将有助于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和企业,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然,作为国际上有影响力的科技之城,放大自身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也是合肥“格局”放大的必然举措。例如,通过与国际城市和机构的合作,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同时,这也有助于吸引更多的国际人才来合肥工作和生活。这不仅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源,还能够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成为一个真正的国际化大都市。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合肥成为中国东部地区的一个重要增长极有着很大的优势。这座城市的未来,无疑是充满希望和可能性的。
上一篇: 商业街区的“沉浸感”,是怎么做出来的?
下一篇: 文旅下沉,小城出圈的机会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