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讨厌“千篇一律”,你的商业项目拿什么讲独一无二的故事?
当消费者在钢筋水泥的商业空间里找不到新鲜感,当“逛商场”变成单调重复的流程,当“千店一面”的业态组合再也无法激起探索欲,商业项目的核心吸引力正在被“同质化”一点点消解。
当同质化成为商业地产的集体困境
在城市商业版图中,标准化复制曾是商业地产快速扩张的“制胜法宝”。统一的品牌组合、相似的空间布局、趋同的营销活动,让消费者无论走进哪座城市的购物中心,都仿佛踏入同一个“商业模板”——首层是化妆品与快时尚,中层是女装、亲子业态,顶层是餐饮与影院,连洗手间的香氛味道都似曾相识。这种“千店一面”的现象,本质是商业逻辑对“安全牌”的过度依赖:头部品牌的稳定承租能力、成熟业态的可复制性、标准化运营的低风险,让开发商与运营商陷入“路径依赖”,却悄然丢失了商业最核心的魅力——独特性。
消费者对同质化的厌恶,藏在一组组数据里:某调研机构对30个城市的商业体调研显示,68%的消费者认为“逛商场越来越没意思”,53%的人会因“缺乏新鲜感”放弃重复消费。当Z世代成为消费主力,这种反感更甚——他们成长于信息爆炸的时代,对“独特体验”的追求远超物质本身,宁愿为一个能讲述品牌故事的小众买手店排队,也不愿在千篇一律的连锁店里匆匆扫货。商业地产的竞争,早已从“地段+品牌”的硬件比拼,升级为“故事+情感”的软实力较量。
独一无二的商业故事,
藏在哪些基因里?
1、地域文化:从“地理标签”到“精神符号”
每个城市都有独特的地域文化基因,它可能是老街区的烟火气、历史建筑的肌理,或是本土民俗的传承。商业项目若能将这些基因转化为可感知的消费场景,就能形成不可复制的“地域记忆点”。
成都太古里是“地域文化转译”的典范。它没有拆除千年古刹大慈寺,而是将川西民居的青瓦坡屋顶、雕花门窗与现代玻璃幕墙融合,打造“传统与潮流共生”的开放式街区。方所书店里,书架设计灵感源自蜀地竹林,文创区陈列着川剧变脸玩偶与蜀绣制品;餐饮品牌中,既有传承百年的钟水饺老店,也有将川菜与分子料理结合的创意餐厅。这种对地域文化的“转译”而非“复刻”,让消费者在购物时能真切感受到“成都味道”,而非身处任何一座城市都能见到的“标准化商业体”。
反观一些城市的商业项目,对地域文化的理解停留在“贴标签”层面:在建筑外立面上堆砌传统纹样,在中庭摆放民俗雕塑,却未将文化内核融入业态与服务——当消费者发现所谓的“地域特色”只是拍照背景,便很难产生情感共鸣。真正的地域文化故事,需要深入挖掘城市的精神内核,让商业空间成为地域文化的“活载体”。
2、客群洞察:从“模糊定位”到“精准共情”
独一无二的故事,始于对目标客群的深度理解。不同年龄、职业、生活方式的人群,对商业空间的需求截然不同,唯有精准捕捉其“痛点与渴望”,才能打造专属的“情感连接点”。
(1)Z世代:在“反标准化”中寻找认同
Z世代拒绝被定义,反感“主流审美”,热衷在小众文化中寻找身份认同。上海TX淮海瞄准这一群体,将自身定位为“潮流文化策源地”,摒弃传统购物中心的品牌组合逻辑,引入大量设计师品牌、街头文化店铺与艺术展览空间。这里有全球首家Converse快闪工厂店,消费者可定制专属帆布鞋;有国内首个潮流艺术IP集合展,每月更换展览主题;连洗手间都被设计成赛博朋克风格,成为网红打卡点。TX淮海的故事核心是“叛逆与创新”,它告诉Z世代:“这里是属于你的独特空间,无需迎合主流,做自己就好。”
(2)新中产家庭:在“效率与温度”中平衡需求
新中产家庭消费的关键词是“一站式”与“品质感”,但传统商业体的“亲子业态”常陷入误区——要么将儿童乐园作为“引流工具”,忽视家长的体验;要么过度强调“教育属性”,让消费变得沉重。深圳万象天地的“亲子故事”则另辟蹊径:打造“儿童成长社区”,引入奈尔宝家庭中心,其空间设计兼顾儿童游乐与家长社交——孩子在模拟城市中角色扮演,家长可在隔壁的咖啡馆办公或与其他家长交流;楼层间设置“亲子互动走廊”,墙面绘有可触摸的科普壁画,让上下楼的过程成为亲子教育场景;甚至在洗手间配备“家庭卫生间”,内置婴儿护理台与儿童马桶,细节处体现对家庭客群的尊重。这种“懂你既要高效带娃,又渴望品质生活”的共情,让万象天地成为新中产家庭的“首选目的地”。
(3)银发群体:从“被忽视”到“被需要”
当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20%,银发群体的商业价值逐渐显现,但多数商业项目对其需求存在误解——认为他们只需要“适老化设施”,却忽视其对“社交与自我实现”的渴望。日本东京的“二子玉川RISE”购物中心,为银发群体打造“第三人生舞台”:设置“熟年大学”,开设绘画、陶艺、智能手机课程,让老年人在学习中建立新社交圈;引入“老年友好型”餐饮,提供低糖低盐菜单与无障碍就餐环境;商场定期举办“银发市集”,鼓励老年人出售手工艺品或分享生活经验。这里的故事是“年龄只是数字,晚年也能绽放”,让银发群体感受到“被需要”而非“被照顾”,这种情感价值远超硬件适老化改造。
3、场景创新:从“功能空间”到“体验剧场”
商业空间的本质是“体验容器”,唯有将空间设计转化为“可参与的故事线”,才能让消费者从“旁观者”变为“剧中人”。
(1)叙事性空间:让行走成为“探险”
传统商场的动线设计追求“效率”,让消费者快速抵达目标店铺,却忽视了“逛”的乐趣。长沙梅溪新天地的“览秀城”反其道而行之,以“森林探险”为主题构建叙事性空间:入口处是巨型仿真树干,天花板绘制星空与云朵,楼层间以“藤蔓状”扶梯连接;每个楼层设置不同“探险场景”——一楼是“草原市集”,摆放可触摸的动植物标本;二楼是“雨林秘境”,绿植环绕的步道旁设有互动投影,踩中特定图案会播放对应动物叫声;顶楼是“星空天台”,夜晚亮起模拟银河的灯光。消费者逛商场的过程,如同经历一场森林冒险,即便没有明确购物目标,也愿意为探索新场景停留。
(2)沉浸式业态:让消费成为“角色体验”
当剧本杀、密室逃脱等沉浸式娱乐火爆,商业项目亦可将“角色扮演”融入业态设计。北京合生汇的“21区BLOCK”主题街区,以“复古港风”为背景打造沉浸式消费场景:建筑外观还原90年代香港街巷,店铺招牌用繁体霓虹灯,播放经典粤语歌曲;业态组合紧扣主题——有提供港式茶餐厅体验的“茶记食堂”,消费者可穿上复古校服扮演“学生”,在铁皮桌椅上品尝菠萝油;有“港风古着店”,店员身着旗袍或喇叭裤,为顾客介绍vintage服饰背后的故事;甚至设置“街头算命摊”,由工作人员扮演“风水先生”,用趣味方式推荐街区活动。这种“代入式体验”让消费者不再是“购物者”,而是故事中的“角色”,极大提升了消费的情感浓度。
(3)动态化场景:让空间“会生长”
商业空间的故事不应是静态的,而应随时间、季节、热点事件不断演变,保持新鲜感。日本大阪的“难波公园”是“动态场景运营”的标杆:它以“峡谷”为设计概念,室内外结合的空间随季节变换主题——春季是樱花市集,峡谷步道两侧摆满樱花树与手作摊位;夏季是清凉水幕展,灯光与水流交织成动态艺术装置;秋季是丰收主题,引入本地农产品市集与田园风格快闪店;冬季是圣诞灯光秀,峡谷顶端悬挂巨型圣诞树,每层平台设置不同主题的互动游戏。此外,它还紧跟社会热点,如奥运会期间打造运动主题打卡点,疫情后推出“治愈系”绿植展览。这种“场景生长力”让消费者每次到访都有新发现,形成“常逛常新”的期待。
讲好商业故事的“避坑指南”:
拒绝“伪独特”,回归“真价值”
1、避免“故事与商业割裂”:形式服务于内核
许多商业项目陷入“为独特而独特”的误区:斥巨资打造艺术装置,却忽视其与业态的关联;设计炫酷的主题街区,却引入与主题无关的品牌。例如某城市的“工业风”商业体,建筑外观采用裸露红砖与金属管道,却在内部入驻大量少女心爆棚的甜品店与饰品店,风格冲突让消费者感到“违和”。真正的故事性,需要让空间设计、业态组合、服务细节统一于同一主题内核——就像成都方所书店,从书架造型到选书品类,从灯光色调到背景音乐,都围绕“城市文化绿洲”的主题展开,让消费者从视觉、听觉、触觉多维度感知故事。
2、拒绝“标签化叙事”:用细节传递真诚
消费者反感的不是“讲故事”,而是“套路化讲故事”。当“国潮”成为热门标签,许多商业项目简单堆砌灯笼、书法等元素,却未理解国潮的本质是“传统文化的现代演绎”。相反,西安大唐不夜城的成功,在于对唐代文化的“细节还原”——工作人员身着考究的唐代服饰,妆容发型严格遵循历史资料;街区内的表演不仅有华丽的歌舞,还有对唐代市井生活的模拟,如“货郎叫卖”“文人赋诗”;就连商铺的招牌字体,都采用唐代流行的楷书与隶书。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消费者感受到“真诚的文化表达”,而非浮于表面的标签炒作。
3、警惕“自嗨式创新”:让消费者成为“故事主角”
商业故事的核心不是“项目想表达什么”,而是“消费者能获得什么”。某商业体曾推出“科技感”主题空间,大量运用LED屏幕与机械装置,却因互动性不足沦为“拍照背景”——消费者无法参与其中,故事便失去了生命力。反观上海迪士尼乐园,每个园区的故事都围绕“游客体验”设计:在“探险岛”,游客可以成为“探险家”,乘坐独木舟穿越神秘河流;在“明日世界”,游客化身“星际战士”,参与虚拟太空战斗。商业项目应借鉴这种“用户共创”思维,通过互动装置、UGC活动、个性化服务,让消费者从“故事的听众”变为“故事的创作者”——比如允许消费者定制专属购物路线,在社交平台分享体验故事可获得专属权益,让“独一无二的故事”真正属于消费者。
从“讲故事”到“造生态”:
商业项目的终极叙事逻辑
当商业竞争进入深水区,独一无二的故事不再局限于空间设计与业态组合,而是升级为“商业生态的构建”——通过连接人、品牌、城市,形成具有自我生长力的价值共同体。
1、品牌共生:让入驻商家成为“故事共创者”
头部品牌的标准化运营常与商业项目的独特性冲突,解决之道在于“引导品牌本地化创新”。深圳海岸城在引入星巴克时,不是简单复制标准门店,而是联合打造“深圳滨海主题店”——店内装饰融入海浪、贝壳元素,提供深圳限定款饮品,店员制服印有本地地标图案;西西弗书店在此开设“海洋文化主题店”,设置深圳本土作家专区,定期举办滨海文化讲座。这种“品牌在地化”策略,让连锁品牌成为商业项目故事的延伸,而非标准化的“填充者”。
2、城市共振:让商业体成为“城市更新的参与者”
商业项目的故事,应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北京首钢园从工业遗址转型为商业文化园区,其核心故事是“工业遗产的新生”——保留高炉、冷却塔等标志性建筑,将其改造为艺术展馆、极限运动场地;引入的业态紧扣“工业+潮流”主题,如特斯拉首钢体验中心,在旧厂房内展示新能源汽车,形成“传统工业与未来科技”的碰撞;定期举办的“首钢园马拉松”,让市民在奔跑中感受城市变迁。这种“参与城市叙事”的定位,让首钢园超越商业体范畴,成为城市精神的象征。
3、情感沉淀:让消费者产生“归属感”
独一无二的商业故事,最终要沉淀为消费者的“情感归属”。日本东京的“代官山茑屋书店”,通过“生活方式提案”构建用户情感连接——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书店,而是“以书为核心的生活共同体”:根据读者阅读偏好推荐关联商品,如喜欢烹饪书的顾客会收到定制厨具礼盒;开设“茑屋会员学院”,提供咖啡品鉴、手账制作等课程,让会员在学习中结识同好;甚至推出“代官山生活地图”,标注周边特色小店与隐藏打卡点,让消费者感受到“被懂”的温暖。当商业项目成为消费者“生活的一部分”,其独特性便深植于用户心智。
结语:
商业的本质,是“与人有关的故事”
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消费者对商业项目的期待,早已超越“购物场所”的功能属性——他们渴望在这里找到身份认同,获得情感共鸣,留下独特记忆。所谓“独一无二的故事”,从来不是开发商的“自说自话”,而是对“人”的深度洞察与真诚回应:是对地域文化的敬畏与创新,是对客群需求的精准与共情,是对体验场景的颠覆与重构,更是对商业本质的回归——商业,从来都是“与人有关的故事”,唯有真正“懂人”,才能讲出动人的故事,才能让商业空间成为消费者心中不可替代的“情感地标”。
当你的商业项目不再追求“标准化复制”,而是聚焦“差异化表达”;当你不再用“品牌清单”堆砌空间,而是用“故事线”串联体验;当你从“经营场所”转向“经营关系”,独一无二的商业魅力,便会在人与空间的互动中自然生长。这,或许就是商业地产穿越同质化竞争、抵达消费者内心的终极答案。
【免责声明】本文由飙马商业地产整理编辑,部分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下一篇: 重招商轻运营,究竟有多致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