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理论助力我国数实融合的文旅空间加速沉浸营造

来源:沉浸城市 2023-05-31 16:33:17

数字文化旅游是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从而形成文化和旅游相结合的系列经济活动。在此实践中,数字文化旅游多是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多媒体等数字技术展开的应用场景,其中,推动文化旅游内容向沉浸式场景移植转化是场景建设中的核心部分。

场景理论是基于后工业阶段城市未来发展背景由新芝加哥学派学者提出的一种全新的城市文化更新理论。其所倡导的文化消费、记忆认同和舒适物理念与数字文化旅游融合动因有着极强的关联,并通过嵌入具有美学意义的舒适物来营造出多维复杂的空间体验,从而为数字文化旅游融合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因此,场景理论在分析“关于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文化意涵如何影响游客体验”这一问题上,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也能够为数实融合的文化旅游逻辑探析和实践研究提供创新性的方向指引。

数实融合文旅的主要类型:互动、夜景、出行

(一)互动体验场景:文化元素+沉浸技术

互动体验场景是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下的新型文化旅游业态,通过以某种具体文化元素为内容创作来源,以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和混合现实(MR)等沉浸式技术为支撑,构成以文本和音、视频为符号的数字文化旅游互动体验场景。该场景的最大特点是让观众拥有身临其境的互动体验感,如IMAX立体巨幕、球幕影院、IWERKS四维影院和太空数码影院等放映终端,打破了演出者与观众之间的“第四堵墙”。互动体验场景在演出剧场、景区演艺和博物馆展览等文化旅游领域内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例如,腾讯科技文化公司和敦煌研究院合作推出的“云游敦煌”小程序和敦煌动画剧。这些数字技术不仅让文物“活”了起来,而且成为了敦煌文化元素与观众之间实现互动体验的桥梁,构建起了独特的文化连接,受到了观众的持续热捧。


(二)夜间视觉场景:文化画面+光影技术

夜间视觉场景善于将灯光和色彩结合形成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画面,更加强调“场景呈现”,使三维影像呈现于体积较大的建筑物中,实现事物与动画的融合,给观看者带来不同以往的观感体验。该场景主要运用于城市夜间的重大活动(如光影秀、主题乐园、旅游演出等)以及文化建筑物(如地标建筑、文创园区和特色小镇等)中,通过大面积和多色彩的灯光设计出多元的画面表现内容,形成层次丰富的夜景灯光环境。技术上,主要运用无人机、楼体立面LED视频灯条控制系统和3D/5D全息光影等多种多媒体技术,带给观众视听上的享受和震撼。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城市,都有固定时间营造出的具有特色主题的夜间视觉场景,如武汉樱花季夜间的光影秀,即以“樱花”为主角,在两江四岸的楼宇、桥梁和地标建筑上呈现出炫酷、动感的光影效果。



(三)出行应用场景:文化需求+通信技术

“吃、住、行、游、购、娱”是旅游出行中的六大核心要素,然而,基于实体空间的文化旅游消费往往容易受到许多因素的限制,如交通工具的转接、气候的差异、热门景区的限流管控、门票的数量和服务人员的服务能力等。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大众点评、携程旅行、飞猪旅行、去哪儿旅行、马蜂窝旅行和大麦网等旅游软件逐渐成为了人们旅游出行的首选服务平台。各地旅游景区、博物馆、美术馆和图书馆等开通的官方微博、抖音账号和微信公众号也成为了获取目的地信息的重要工具。虽然目前在人流量较大的区域也难免会出现信号不稳定、等待服务时间较长甚至无信号等问题,但是随着5G通信时代的到来,文化场馆、文娱场所和景区景点等都将实行数字化升级。对游客而言,票务预定、景区排队和酒店服务等的服务质量也将会得到极大改善,基于数字通信技术的全方位出行应用场景的形成指日可待。

文旅融合的发展困境

自数实融合推动文化旅游深化发展的相关政策实施以来,全国各大城市及景区数字文化旅游建设效果显著,但是与该产业的投入成本相比,游客满意度的提升则不尽如人意。发展数字文化旅游的核心是让数字技术服务于游客,让游客与旅游景区之间产生更深的记忆连接,从而获得身心愉悦的体验。然而,一些旅游景区的数字化技术更多是为了吸引游客眼球,颇有“炫技”之嫌,并未很好地满足游客的需求,相反游客还需要付出额外的成本,最终也会背离发展数字文化旅游服务游客的初衷。

(一)滥用概念套流量

在数字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风口上,许多互联网企业研发出了多种科技感较强的文化旅游服务项目,导致了数字文化旅游网络硬件设施的投资密度大、额度高,致使多数文化旅游企业无法突破技术与财力的双重瓶颈,无法建成体系化的数字基础设施以实现转型质变。部分文化旅游景区最初以数字技术吸引游客,实际却无法确保真正的数字文化旅游项目落地。例如,有些景区仅仅在景区入口处的闸机上进行刷条形码和二维码等操作,就将“5G智慧景区”作为宣传口号;有些景区只是在夜间进行常规性演出,就宣传为“沉浸式互动体验演艺”,等等。这些夸大宣传的现象屡见不鲜,不仅将数字文化旅游简单地概念化,也导致游客无法正确理解其内涵,甚至还会影响数字文化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破坏数字文化旅游的生态系统。



(二)数字与人文的失衡

数字文化旅游本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文化升级模式,最终目的在于提高游客的满意度,但在实践中却出现了重数字技术轻人本化服务的现象。由于某些景区缺乏对数字技术的深入了解,只是将数字文化旅游建设视作一种硬性任务来完成,将数字技术当成目的而非手段,因而忽略了对游客的人本化服务。

例如,一些景区虽然积极采集其在第三方手机应用软件中的相关数据,但是对提升景区管理水平却未能起到积极作用,反而增加了相关设备的成本支出;一些景区在入口处设置了人脸识别系统,但当遇到部分老年人或不会使用该设备的游客时,反而会耽搁更长的时间,导致景区整体通行效率不增反降;还有一些景区安装了实时数据流量监控系统,一旦发现游客人数过多,就会自动关闭进入景区的闸机,如此虽然确保了已经进入景区的游客的较好游览体验,但是景区却并未为那些已经购票却只能在景区外等候的游客提供更具柔性化的服务。

(三)分散与共享的错位

大数据技术的核心在于数据的“连接”与“共享”,只有将交通、餐饮、酒店和景区等环节的数据高度整合,才能形成数据共享系统,并最终提高数字文化旅游服务的效率与质量。

目前,数字文化旅游的数据分散在不同部门的系统中,如交通数据存储于交通管理部门的系统中,景区只拥有游客在景区范围内消费的部分数据,消费者在携程、飞猪、马蜂窝等平台上消费所产生的数据,平台既不会对外开放,景区也无法轻易获取。因此,如果没有大数据技术支撑,也就不会有智能的“数字大脑”,数字文化旅游也就很难真正落实,其宣传的精准营销、数据服务等的效果也都将大打折扣。正是由于获取大部分数据困难重重,所以不少景区选择分散部署硬件设施,这不但无法促进差异化发展,反而让文化旅游行业的竞争门槛越来越低。同时也使数字文化旅游产品的复制难度越来越小,导致景区文化旅游产品日趋雷同,游客对景区的满意度和口碑评价也随之急剧下降,因而也就很难吸引游客再次消费。

场景理论助力文旅数实融合深化发展

在文化旅游数实融合发展的探索期,由于对其缺乏深入认识和准确了解,导致容易过度依赖数字化技术,偏离了以文化为内核、以旅游为载体、以数字技术为方式的发展轨道。在此种现实背景下,数字文化旅游不得不去寻求更有效的实践方式。场景理论作为一种具有较强解释力的理论工具,一方面,可以指导文化旅游企业厘清技术与文化在数字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促进作用,引导其回归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创造;另一方面,也能够促进文化旅游企业积极营造公共文化空间,最终形成跨区域的数字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机制。

(一)场景理论概述

场景理论是在后工业时期,现代城市文化发展的背景下所兴起的。后工业时期的学者们可能更多地把城市看作具有美学意义的地点,为其赋予特定的消费、体验、符号、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文化意涵。

在场景理论的语境中,与生产意义相对应的是工业园区,与文化意义相对应的是空间体验,那么,又该如何对这种关于空间体验的文化意义进行系统的表述呢?美国学者丹尼尔·亚伦·西尔和加拿大学者特里·尼科尔斯·克拉克通过收集大量的数据并整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场景理论,构建出国际上首个关于地方风格或美学特征及其对地方发展作用的理论工具,旨在探讨不同的文化风格如何影响地方发展;场景借助于客观的舒适物与活动设计,把文化意涵嵌入其中,并将其具体化和操作化,使其与地方发展、社会产生和生活产生因果关联。

场景是一个多维的复杂体,其核心是对文化舒适物的塑造,通过人们的主观认识和其自身的客观结构大量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如商业区、工业区和旅游景区等的生活和娱乐设施。主观认识体系通过真实性、戏剧性和合法性3个主维度,以及15个子维度来创造和测量场景。真实性是场景表达的主体,它可以鉴别个体身份内涵和意义,发现真实的事与物、扎根体验和文化认同,包括本土、国家、理性、社团和种族5个子维度,这些子维度构成了场景存在的本源;戏剧性是场景表达的方式,或者说是场景鼓励的表达方式,也是展示文化的手段和方式,是人们对“美”的认识与追求,亲善、正式、展示、时尚和违规5个子维度构成了场景气质的表征;合法性是场景表达的原则,也是人们对社会存在所进行的对错的判断,是人们用自己的方式对文化环境作出的回应,包含传统主义、功利主义、平等主义、自我表现和超凡魅力5个子维度。

场景理论认为,舒适物是寻找场景的重要方式,舒适物的不同组合形成了差异性文化表达,如生活在一个很容易找到艺术画廊、咖啡馆、花店和超市的社区,那么艺术家和老年人等人群也属于舒适物范畴。基于此,在场景理论的驱动作用下,数字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也将形成以数字文化旅游感知舒适物为核心、以文化资源创新为源头、以文化治理为内容和以提升消费质量为目标的数字文化旅游生态圈。


(二)场景理论引导数字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数实重构

场景理论认为,具备休闲娱乐和文化活动设施的场景,在个体进行选择的过程将会产生重要作用。置身于文化场景中,人们更愿意花费时间和金钱去寻求文化娱乐体验。数字文化旅游作为一种场景化的研究对象,不同的数字文化旅游硬件设施和文化元素组合蕴含着差异化的文化价值取向,会形成不用的数字文化旅游场景。在这个维度上,数字文化旅游景区就超越了传统的物理场域,上升为具有文化意义生成和文化价值观传播的场景空间。数字文化旅游场景的搭建既需要5G基站、数据中心和融媒体中心等有形的基础设施,也需要中国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等无形的文化元素;它既是对传统景区的数字化革新,更是对场景理论的文化消费实践。

(三)场景理论对文化旅游数实融合发展的现实关照

1、关注文化资源创新生产。

场景理论将文化资源作为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这需要公众的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迅速增长,以及文化创意人才的集聚。数字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虽然通过数字技术为旅游景区提供用户画像,精准对接了文化的供给端和消费端,但如果没有对地域文化和特色文化的深入挖掘,那么数字文化旅游终将成为技术的傀儡,形成“技术绑架文化”的局面。以文化旅游资源为“本”,以数字技术为“体”,才是数字文化旅游发展的正确方向。一方面,场景理论可以推动数字文化旅游企业更深入地挖掘景区的文化内涵,提高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思想高度和情感温度,增加游客的文化认同感,激发游客与景区的文化记忆共振;另一方面,场景理论可以促进数字文化旅游管理者更有效地配置文化资源,实现文化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重视新型文旅空间建构。

场景理论认为,文化空间有三大要素——人、活动和场所。场景从本质上而言,是文化空间的延伸概念。在传统的旅游景区内,游客身份多为“游览者”,尚未建立起和景区之间的深层次文化连接。在场景理论驱动下,数字文化旅游将更加重视游客的个体价值,将“参观者”转变为“参与者”,推动景区管理者持续关注游客的所属地域、年龄、性别和偏好等,关注不同人群的文化需求,通过打造文化消费实践活动给游客带来愉悦的精神体验和美好记忆。在旅游景区的游览空间、建筑空间、文化场所和体验空间的吸引下,使身处其中的游客、表演者、服务者和管理者等多元素有机结合,最终形成具有景区特点的新型文旅空间复合体。



3、注重区域联动资源整合。

场景理论以整合思维来探究不同地区舒适物的最佳组合方式,这对中国建立区域联动化的数字文化旅游景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单一的旅游舒适物并不能构成文化场景,硬件和软件舒适物以不同的方式组合,才能构成完全意义上的场景,有利于打造相邻地区的文化舒适物集群。在数字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充分汲取场景理论对文化舒适物最佳组合的研究,比较不同景区呈现出的特色发展方式,借助数据共享形成游客的完整的用户画像,最大程度避免景区文化同质化。通过数字化技术逐步建立起临近景区的信息互动平台,解决数据分散的问题,构建数字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一体化消费市场联动机制。

结 语

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提升文化旅游发展的科技水平,推动文化旅游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发展,加强文化旅游数据资源体系建设,建立数据开放与共享机制。”数实融合的文化旅游发展建设是一个结构复杂和层次丰富的过程,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游客的数字消费、文化消费和文化社交等需求越来越强烈,单一的景区和景点很难再吸引游客前往,只有通过多种文化旅游感知舒适物和文化场景的营造才能引领数字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趋势。如何将移动互联网的核心——人、数据技术和文化三者相结合,重新构建不同城市、旅游景区的圆心、内层圆、中层圆和外层圆的发展模式,如何整合区域多行业资源,引领和带动农、林、牧、工、商、金融等相关产业的数字化发展,如何协调调动政、商、学、企、民等相关资源投入数字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建设中,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等都是数字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发展方向,也是城市和景区文化顶层设计中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依托虚拟现实、场景塑造、全息投影、智能交互等新型技术,结合旅游文化IP创意营造的数实共生的沉浸式文旅空间可以让置身其中的体验者获得感官上的深度震撼和精神层面的心流触达,突破了传统文旅产品中的环境阈限,交互感、场景感、代入感更加强烈。沉浸式文旅空间打破了传统空间的感知界限,赋予了传统文化更为年轻化、时尚化的体验样态,让博物馆里的文物、悠久的历史遗迹,不再是沉睡在箱底的老古董,而成为被年轻人追慕的潮流语言和新型社交符号。数实融合的文旅空间利用线上线下流量互融,以虚助实,以实引虚,重构叙事结构,影戏游娱商创全业态融合创生,重燃文旅目的地的内驱动力,数实重构正在重新定义与塑造未来文旅空间和未来城市想象力。

文章来源:沉浸城市

上一篇: 如何做好商业地产招商与运营工作?
下一篇: 国际儿童友好型空间的设计营造案例及成功经验借鉴
项目名称城市商业面积类型开业时间
3.2万平方米
城市综合体
500亩
城市综合体
2035年
34902平方米
城市综合体
2035年
5.7万平米
城市综合体
2030年
5.3万平米
步行街区
2023-05
0.72万平米
社区商业
2022-05
品牌名称业态面积需求合作期拓展区域
生活用品集合店
800-1200㎡
5 - 10年
全国
内衣店
50+
5 - 10年
成都
洗车美容店
200 - 400平米
5 - 10年
全国
中央厨房
800-2000平方
5 - 10年
全国
电玩城
500方-2000方
5 - 10年
湖南,湖北,四川,贵州,江西
运动类
260-350平
5 - 10年
全国
Copyright@2021 Perfcet Mark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1004787号-1
×

欢迎拨打一对一免费咨询电话:

13816360547

您也可以咨询我们的在线客服

在线咨询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