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店经济”降温后,商业体靠什么继续吸引年轻人?
在商业世界的滚滚浪潮中,首店经济曾如一颗耀眼的新星,照亮了各大城市的商业版图。那些带着“首店”光环的店铺,凭借独特的品牌魅力、新奇的产品与服务,成功吸引了年轻人的目光,成为城市商业活力的象征。然而,当热度逐渐褪去,首店经济的降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以来已有超过500家首店关闭 ,曾经热闹非凡的排队景象不再,部分首店甚至在开业不到一年就黯然离场。这一现象背后,是商业环境的复杂变化,也是消费市场日益挑剔的眼光。那么,当“首店”这一吸睛招牌不再奏效,商业体究竟靠什么继续吸引年轻人呢?这不仅是商家们亟待思考的问题,也是整个商业行业面临的新挑战。
首店经济:
曾经的商业流量密码
首店经济的兴起,是消费升级与城市发展的共同产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于新鲜事物的追求愈发强烈,不再满足于传统商业的千篇一律。而首店,作为一个全新的商业概念,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无论是国际大牌的国内首店,还是本土小众品牌的城市首店,都自带话题性与新鲜感,很容易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焦点。
在过去几年,首店经济在各大城市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以杭州为例,近三年引进各类首店731家,2024年上半年就引进了110家品质首店,同比上涨18% 。这些首店涵盖了餐饮、零售、娱乐等多个领域,为城市商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上海,新天地、淮海路等商圈不断引入国际知名品牌的首店,成为时尚潮流的聚集地;在北京,三里屯太古里凭借众多首店资源,吸引了大量年轻消费者前来打卡。
首店经济的火爆,离不开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极快,一条关于首店开业的消息,通过微博、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能够迅速扩散开来,引发广泛关注。许多社交达人、网络大V为首店推广站台,“首家新店好chill”“新开的创意菜真好吃”等说辞,极大地激发了年轻人的好奇心与消费欲望。打开本地生活服务APP,首先跳出来的就是新店广告,商家们各显神通,抢占消费者的“收藏夹”。
此外,首店经济的繁荣也得益于城市的政策支持。各地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鼓励首店落地,为其提供场地补贴、税收优惠等一系列扶持措施。这些政策不仅降低了首店的运营成本,也增强了品牌入驻的信心。例如,北京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壮大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首店经济,对符合条件的首店给予资金支持。
首店经济的兴起,是商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对于新鲜事物的追求,也为城市商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然而,随着市场的逐渐饱和,首店经济的弊端也开始显现。
首店经济退烧,年轻人“喜新厌旧”?
曾经火爆一时的首店经济,如今为何风光不再?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年轻人的“喜新厌旧”是首店经济退烧的主要原因之一。
“现在的年轻人消费观念变化太快了,他们追求新鲜感和个性化,对品牌的忠诚度较低。”一位资深商业地产从业者告诉笔者,“首店刚开业时,凭借新奇的产品和独特的体验,确实能吸引不少年轻人前来打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品牌不能持续创新,很容易被年轻人抛弃。”
以曾经红极一时的喜茶为例。2012年,喜茶在广东江门开出第一家门店,凭借独特的茶饮口味和时尚的门店设计,迅速在年轻人中走红。此后,喜茶不断在全国各大城市开设首店,每到一处都引发排队热潮。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消费者口味的变化,喜茶的热度逐渐降温。如今,在不少城市的购物中心里,喜茶门店前已难觅昔日的长队。
除了年轻人的消费观念变化,首店经济退烧还与市场竞争加剧、商业地产同质化严重等因素有关。近年来,随着国内商业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各大城市的购物中心数量不断增加,商业竞争日益激烈。为了吸引消费者,不少购物中心纷纷引入首店,但由于缺乏差异化定位和运营能力,导致首店同质化现象严重,难以形成持久的吸引力。
告别首店依赖,商业体如何转型?
面对首店经济的退烧,越来越多的商业体开始意识到,单纯依靠首店引流已难以满足年轻人的需求,必须进行转型与创新。那么,商业体究竟该如何转型?
1、打造“城市微度假”场景。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城市微度假”成为一种新兴的消费趋势。所谓“城市微度假”,是指在城市周边或城市内的商业体中,打造集休闲、娱乐、购物、餐饮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度假式消费场景,让消费者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能够享受到片刻的放松与惬意。
位于北京朝阳区的THE BOX朝外|年轻力中心,便是一个成功打造“城市微度假”场景的案例。该项目以“城市乐园”为定位,通过引入潮流运动、音乐演出、艺术展览等多元业态,打造出一个充满活力和趣味的消费空间。在这里,年轻人可以在屋顶篮球场打篮球,在小坡剧场看演出,在潮流市集购物,还可以参加各种主题活动,体验不一样的城市生活。
“我们希望年轻人在这里能够找到快乐和归属感,而不仅仅是购物。”THE BOX朝外|年轻力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打造‘城市微度假’场景,我们不仅满足了年轻人对多元化消费的需求,还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社交和放松的平台。”
2、聚焦“新场景、新体验”。
除了打造“城市微度假”场景,聚焦“新场景、新体验”也是商业体转型的重要方向。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年轻人对于消费场景和体验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购物模式,而是希望在购物过程中获得更多的乐趣和价值。
为了满足年轻人的需求,不少商业体开始在场景和体验上下功夫。例如,北京SKP-S通过打造沉浸式购物场景,将科技、艺术与商业完美融合,让消费者仿佛置身于未来世界。在商场内,消费者可以看到会跳舞的机器人、会发光的植物,还可以体验各种互动装置,感受科技带来的魅力。
此外,一些商业体还通过引入特色业态和品牌,为消费者带来全新的体验。例如,上海TX淮海|年轻力中心以“策展型零售”为理念,通过不断举办各种主题展览和活动,吸引了众多年轻消费者前来打卡。在这里,消费者不仅可以购买到潮流商品,还可以欣赏到各种艺术作品,参与各种创意活动,体验到一种全新的消费模式。
3、挖掘“在地文化”,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在商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挖掘“在地文化”,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已成为商业体吸引年轻人的重要手段。所谓“在地文化”,是指商业体所在城市或地区的历史、文化、风俗等元素。通过将“在地文化”融入商业运营中,商业体可以打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消费场景,吸引更多年轻消费者的关注。
以成都远洋太古里为例。该项目将成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完美融合,打造出一个具有浓郁川西风情的开放式街区。在太古里,消费者可以看到传统的川西建筑、古色古香的街巷,还可以品尝到各种地道的成都美食,感受到成都独特的文化魅力。同时,太古里还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传统手工艺展览、川剧表演等,让年轻消费者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成都的传统文化。
“挖掘‘在地文化’,不仅可以为商业体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还可以增强年轻消费者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一位商业地产专家表示,“在未来的商业竞争中,谁能更好地挖掘和利用‘在地文化’,谁就能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4、数字化转型,精准触达年轻消费者。
在互联网时代,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商业体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数字化手段,商业体可以更好地了解年轻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实现精准营销,提升消费者的购物体验。
商业体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消费者的行为数据,了解他们的购物习惯、兴趣爱好等信息,从而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推荐和服务。例如,通过分析消费者的历史购物记录,为他们推荐符合其口味的餐厅、喜欢的品牌等。商业体还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智能客服、智能导购等功能,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
商业体还可以通过线上渠道,与年轻消费者建立更紧密的联系。例如,开设官方微信公众号、抖音账号等,发布最新的商业动态、优惠活动等信息,吸引消费者关注。同时,商业体还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开展互动活动,如线上抽奖、话题讨论等,增强消费者的参与感和粘性。
商业体还可以探索线上线下融合的商业模式,打造全渠道购物体验。例如,消费者可以在网上下单,然后选择到附近的门店自提商品;或者在门店体验商品后,通过线上平台下单购买。这种线上线下融合的模式,不仅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还能提升商业体的运营效率和竞争力。
未来商业体:
从“卖商品”到“卖生活方式”
无论是打造“城市微度假”场景,还是聚焦“新场景、新体验”,还是挖掘“在地文化”,亦或是数字化转型,其背后的核心都是满足年轻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未来商业体的发展趋势将是从“卖商品”向“卖生活方式”转变。
所谓“卖生活方式”,是指商业体不再仅仅是一个购物场所,而是一个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生活服务的平台。在这里,消费者不仅可以购买到各种商品,还可以享受到各种生活服务,如餐饮、娱乐、休闲、社交等。同时,商业体还可以通过举办各种主题活动和文化体验活动,为消费者传递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未来的商业体将更加注重消费者的体验和感受,通过打造多元化的消费场景和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满足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在这个过程中,商业体将逐渐从一个单纯的商业空间转变为一个城市的文化地标和社交中心。”
结语:在“首店经济”降温的当下,商业体要想继续吸引年轻人,就必须打破传统思维,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和运营策略。通过打造“城市微度假”场景、聚焦“新场景、新体验”、挖掘“在地文化”等方式,商业体可以为年轻人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消费体验,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时,随着消费升级的不断深入,未来商业体的发展趋势将是从“卖商品”向“卖生活方式”转变。只有顺应这一趋势,商业体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年轻人的青睐,实现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由飙马商业地产整理编辑,部分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下一篇: 为什么做商业地产,商业设计大于建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