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哈顿模式(Manhattan-like)vs.花园城市(Garden City Movement)

来源: 时间:2008-04-30 作者:

  所谓的“曼哈顿模式”(Manhattan Model)是一种有着完善交通规划与交通工具选择的城市,有此条件的城市才会有高密度大楼。这其实也是TOD(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规划理念的核心。曼哈顿模式不只是盖高楼。中国如果要发展有高密度大楼的城市,首先必须完善交通的规划,让大众交通,例如公交,轻轨,地铁完善,而不是像目前不少中国的城市,非要开车才方便进出, 就算有轻轨通过,那些车站的位置,离开住宅小区很远,非常不方便使用。

  另外,曼哈顿模式与明智成长(Smart Growth)规划理论是不矛盾的。在美国提出的“明智成长”(Smart Growth),它有6个非常量化的指标:

  1)可步行,有综合使用的小区。

  2)有着行人尺度的开发与空间。

  3)有当地文化历史特色的场所。

  4)有着多元性、不同层次的居民,新老合居,并能发展长期的友谊。

  5)有着方便的交通选择。居民可以有交通的选择,要开车,乘坐火车,或是出租车,或是步行,或是骑自行车。

  6)鼓励老百姓参与规划。

  我个人建议一个良好城市计划应具备的条件:

  1)有适合不同人群的住宅;

  2)有完整的不同功能的使用空间;

  3)有能够步行的街道系统;

  4)有良好的、成系统的开放空间;

  5)有满足需要的市政配套设施和商业网点;

  6)有良好的交通导向系统和供人使用的绿地系统。

  通过多年的规划实践,我提出了一个在中国做规划应把握的原则,简称 “四因二应”,即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山而起,因水而洄,回应历史,呼应未来。

  文章里对曼哈顿的人口密度数据有笔误。曼哈顿岛有59.4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53.7万。人口密度是26,000/km2(一平方公里2.6万人)。每天由附近来曼哈顿工作的通勤人口300多万人次。这么多的流动人口,靠的就是地铁,快速公交,轻轨,通勤火车等解决疏散。2000年的人口普查显示纽约市区有760万人口,75个民族,125个语言。曼哈顿第五大道是全世界最贵的商业房地产。香港铜锣湾第二,日本银座第三。纽约市的亚裔人口7%,其中华人占3%,也就是100个纽约人中间就有3个华人。全美国华裔人口则占总人口的1%。

  曼哈顿岛是在1524年被欧洲人发现。曼哈顿的意思是“一个有着许多山的岛”。1614年荷兰人将名字改成“New Amsterdam”(新阿姆斯丹),1664年英国人占领了这个城市,改名为“New York”(纽约)。

  所以在规划的密度上,曼哈顿面积一平方公里2.6万人,而一般中国城市的规划密度基本是以一平方公里1万人。

  所谓的花园城市(Garden City),正确地说应该是 Garden City Movement (花园城市化运动)是英国霍尔德爵士(Sir Ebenezer Howard)在1898年提出的一种规划理念,有不少中国国内规划界对此专译为“田园城市”。此概念认为应该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城市四周被农地围绕以自给自足,严格控制城市规模,保证每户居民都能极为方便地接近乡村自然。

  当时由于工业革命后西方城市出现的拥挤、污染、疫病流行等问题使“田园城市”理论应运而生,但这一学说在实践中并不顺畅,欧洲各地的试验多是袭“田园城市”之名,行“城郊居住区”之实。但它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起到了启蒙作用,后来的有机疏散论、卫星城镇理论均承其衣钵,并对中国的城市形态产生巨大影响。

  “田园城市”理论在上世纪50年代进入中国时,与消灭“三大差别”的社会动员相合,即“消灭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严重差别”。而在那时,这一理论正在西方引发激烈论争。当时,美国西部的一批高度“田园化”的新兴城市,如洛杉矶、菲尼克斯、图森等,已完全失去了城市的密度,“大马路+独幢住宅+花园”的扩张模式,使整个城市如同郊区,以致没有一个明确的市中心概念,中小商业纷纷败落,小汽车成为城市主宰。这样的城市因其在土地及能源上的高耗费而招致社会各界炮轰,主张城市紧凑发展的呼吁日益强烈。(注:以上花园城市的中文说明采用中国建筑网上的报导)

  另外,我从1988年开始在纽约日报(New York Newsday)上用英文写规划与建筑专栏,1990年在纽约开始培训来访的中国官员。而我从1993年开始在中国至少做过100多场的官员培训,包括我出任顾问的城市,市长培训中心,党校,国务院外专局,以及国务院几个机关。为了扩大学习范围,城市领导通常都会要求“科级”以上的干部参加,平均参加的人数200-300人。典型的例子是今年初在江西南昌新建县的演讲,当天晚上,由该县的胡敏县长主持,可容纳300人的报告厅座无虚席;而在浙江台州的演讲是我做的最大的一场报告,该市陈阿东市长做主持,主会场800人,两个分会场,一个500人,一个300人。第二大是在江西赣州,千人的室内报告厅,坐满了四大领导班子和赣州各地区科级以上干部。如此推算,已经听过我报告的官员在2-3万多人左右。

  姜先生采访我那天,我早上刚在南昌市青云谱区政府做规划培训,由区委朱书记主持,区政府让四大领导班子和副县级以上的干部参加,约60人。

  其实我之所以能吸引官员们对我演讲产生兴趣,主要是我的背景,与我是注册建筑师并且从事规划专业,做过教书匠,以及法律制定者(Policy Maker)有关。另外,由于我熟悉中文,不需要翻译可以直接看政府的文件,不需要翻译可以直接了解领导的意图,加上不少朋友们提供我有关的咨询,增加我对中国国情的了解,使得我知道如何用恰当的案例分析与语言,使听课的官员们产生兴趣,产生共鸣。我喜欢用启发的手法,让听过课的官员们在明天的工作中就可以用得上一些规划手法。如此,我才能执行朱总理对我的期待。

  我第一本书是在2005年由新华出版社发行的《十年规划中国情》,其中80%的文章是我用中文写的,20%是我用英文写的,并加上中文翻译。这本书主要的目的是为官员们写的,让他们知道规划的大道理可以用小故事来说,使得他们明白西方规划理论。第二本书《寻找中国城市魂》则是95%用中文写的,由中国城市出版社在2007年8月发行。这本书主要是给一般非城市专业人员看的,目的是希望大家觉得规划其实不难懂,我的目的是希望老百姓能对规划产生兴趣,参与规划政策的制定,日后监督规划的执行。

文章评论 [] [ 查看完整内容 ] [ 注册新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匿名?
搜公众号:飙马中国商业地产
搜微信号:pmmaket

扫一扫,请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