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综合体+文旅,如何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曾经的生产性农田,如今成为人们寻找乡愁的载体;昔日的单一农作物,变身为多彩的旅游吸引物。从黑龙江到广西,从浙江到天津,以田园综合体为载体的农文旅融合巨变正在中国乡村悄然兴起。全国农业综合体的总投资规模也已超过3000亿元,预计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突破6000亿元大关。
政策东风:
田园综合体的崛起之路
1、田园综合体的概念。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田园综合体”概念,是一种将“农业、文旅、地产”有机结合的综合发展模式;是在当下中国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下,对乡村的一种反哺方式;更是一种新型的组织形式,能够使三产相互促进,相互协调。这一概念的提出,标志着中国乡村振兴战略找到了一个创新载体。
2、组成要素。
不同地区的田园综合体,其建设定位、核心内容,以及地域景观都有所不同,但其产业要素组成部分都十分近似,主要由特色主导产业(特色产品生产)、配套支撑产业(农、副产品及其他产品加工)与衍生拓展产业(服务、研发、创意行业)所构成。
3、田园综合产业特征。
一是原住民与乡土文化的充分参与。往往很多让人耳目一新的特色产品就源自农村、农业及村民的参与。二是三产共促发展。以一产作为“基石”,能为二三产业发展与兴旺提供了必要的资源保障,而二三产业也能够发挥自身优势,从而带动农业的发展,形成互相渗透、互帮互助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三是循环农业的推广及使用。生态循环农业是一种先进的生产方式与管理方法,是在农业生产中,推进各种农业资源的往复、多层、高效的流动方式从而实现节能减排,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四是配置整合乡村资源。乡村的各项资源,都是构成田园综合体产业不可或缺的基本组成元素,通过整合配置乡村资源,从而实现资源利用率最大化,是建设良好的现代化田园综合体的重要方式。五是环境与产业有机融合。绿色发展应该作为乡村产业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思路被大力推广与实践。
4、政策东风。
财政部先后三次下文试点,推动田园综合体建设被各地各级政府列入工作计划。2017年,财政部确定河北、山西、内蒙古等18个省份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政策设计上,中央财政从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补助资金中统筹安排,支持田园综合体试点示范建设工作。
农业农村部对此高度重视,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5036号建议的答复》中明确表示,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壮大乡村产业,做精特色产业。”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为田园综合体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沉浸式案例:
田园综合体的创新实践
1、桂林花海:从生产基地到旅游胜地的华丽转身
在广西桂林,“缤纷叠彩·奇花异草”田园综合体将传统花卉种植基地转变为农文旅融合的典范。园区采用“政府引导+龙头企业+协会+企业主体+农户参与”的运作模式,吸引入驻花卉苗圃企业500多家。更令人惊叹的是,该综合体承担了桂林市95%的市政绿化和家庭园艺花卉苗木供应,通过土地流转和土地入股,为当地农民每亩土地增收4000元。梁琼方的“欣儿的花园”是园区内的一个亮点。这座英式风格花园设置了咖啡厅、萌宠区、花镜区等区域,成为社交平台上的网红打卡地。园区每年接待游客达35万人次,年产值高达2.5亿元。
桂林叠彩花卉基地丨来源:小红书
2、浙江样板:科技赋能下的“一田三用”
在浙江宁波,白峰阳东生态农业田园综合体入选2025年省级优秀实践案例,成为宁波市两家入选单位之一。项目的核心创新是“耳稻虾共作系统”——春夏季,水稻与澳洲淡水小青龙(龙虾)共生;冬闲期,种植黑木耳。在这一模式下,亩均产值约5万元,创造了“百斤虾、千斤稻、万元耳”的生态农业标杆。园区依托浙江省农科院、宁波大学等科研团队技术支撑,构建了“产学游一体”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智慧农业立体大棚、环境监测系统等科技手段的应用,实现了农业生产高效化、绿色化。
在阳东生态农业田园中采摘木耳丨来源:峰之语
3、北国粮仓:稻田里的AAAA景区
在东北黑土地上,佳木斯富锦市打造了一个令人惊叹的“农业迪士尼”——万亩水稻公园。这个占地超4万亩的“巨无霸”项目,被列为全国田园综合体六大样板之一,更在2022年成功摘得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金字招牌。稻田艺术区采用7种彩色水稻“绘制”的巨幅3D稻田画,随季节变换色彩,从39米观光塔上俯瞰,蔚为壮观,是公园的核心亮点。公园还创新设置了农业研学区、水上乐园区和帐篷露营区,40顶帐篷加特色民宿让游客真正实现“睡在稻田里”的诗意栖居。
富锦巨幅3D稻田画丨来源:小红书
4、津郊奇迹:盐碱地上的“红色经济”
天津武清区河北屯镇的李大人庄村,一片曾经的盐碱地,如今因种植西红柿焕发出新的风采。“我们村是盐碱地,土质特别适合种西红柿,种出来的果子口感好!”村党支部书记张姜男介绍。目前,全村已建成500亩专业种植基地,年产优质西红柿1000吨,采用“农业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一亩地收入能达到10万元。从2022年起,李大人庄村推出西红柿丰收节,把西红柿产业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今年“五一”假期,当地吸引游客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22万元,特色农产品销售额突破5万元。
李大人庄“西红柿丰收节”丨来源:小红书
沉浸式创新模式:
激活乡村的“花样经济”
1、三产融合:从单一农业到多元业态
田园综合体的核心创新在于打破产业边界,实现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在浙江岱山,龙头—鹿栏晴沙田园综合体与东海郊野公园隔道相望,将农业种植、观光游乐、轻食餐饮、田园民宿四大核心业态融为一体。
岱东镇龙头村的闲置农房通过改造重建、流转租赁后获得“新生”,村居旧貌展新颜。橙黄色灯塔外形的建筑成为地标,一层是咖啡馆,二层是观景平台,吸引众多游客慕名而来。这种融合不仅延长了产业链,更提升了价值链,为乡村经济注入持续动力。
龙头—鹿栏晴沙田园综合体丨来源:岱山新闻网
2、科技赋能:传统农业的智慧升级
现代农业科技的应用,让田园综合体焕发新生机。北仑区农投集团在打造白峰阳东生态农业田园综合体时,引入智慧农业立体大棚、环境监测系统、智能化管理等技术手段,实现农业生产高效化、绿色化。
富锦万亩水稻公园更是将“科技+农业+旅游”的三产融合模式发挥到极致。鲜米工坊完整展示碾米、色选、包装全流程;农耕体验田每年接待研学学生超2万人次;新增的萌宠互动、颠倒屋等网红设施,将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
3、利益共享:农民增收的新机制
田园综合体的生命力在于建立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桂林“缤纷叠彩”项目通过土地流转和土地入股,为农民每亩增收4000元。宝坻区郝各庄镇十四户村内的“潮白河自在营地”创新采用“营地引流-村民就业-集体增收”的良性循环模式。村集体以劳务入股,不仅为周边农户提供20余个就业岗位,更带动集体经济发展。
财政部明确要求,要“完善田园综合体运营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就近就业、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完善利益链,让农民合理分享新产业、新业态增值收益。”
沉浸式未来:
田园综合体的发展趋势及挑战
1、未来趋势。
政策持续加码。随着中央提出的“和美乡村”建设,田园综合体作为重要落地抓手,预计将被纳入新一轮乡村振兴战略五年规划。财政部已明确,2021年在北京、吉林、黑龙江等13个省份继续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每个试点省份安排1个试点项目。经营多元化。田园综合体的经营模式正从单一的“农业观光”,走向农旅结合的多元化经营之路。产业集群化发展。未来田园综合体将逐渐从独立发展向集群发展转变。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公布的15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践案例中,白峰阳东生态农业田园综合体的入选,标志着集群化发展模式正在形成。参与主体多元化。田园综合体开发主体正从传统的“农民自营+政府引导”,走向“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新农人+政府+社区”等多元化之路。智慧化转型,拥抱数字时代。数字经济时代下,田园综合体正加速向智慧化方向发展。通过数字化转型,田园综合体可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提供更便捷、高效、智能的服务,实现管理的精细化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2、挑战与展望。
田园综合体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财政部在《通知》中特别强调,田园综合体建设必须符合土地管理使用相关法律法规,防止耕地“非粮化”和“非农化”,不得违背农民意愿搞大拆大建。项目申报条件也明确规定,对“未突出以农为本,项目布局和业态发展上与农业未能有机融合,以非农业产业为主导产业”等情况,将不予受理。
同时,田园综合体需要避免同质化竞争。随着项目数量增加,产业特色成为核心竞争力。如桂林“缤纷叠彩”专注于花卉产业,富锦万亩水稻公园立足水稻种植,天津李大人庄村则聚焦西红柿种植,都形成了鲜明的产业特色。
未来,田园综合体将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财政部明确要求,要建设“生态优、环境美、产业兴、消费热、农民富、品牌响”的乡村田园综合体,持续探索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路径。
结语:田园综合体的蓬勃发展印证了其作为乡村振兴引擎的战略价值,但深层挑战亦不容忽视。需坚守“农为本”原则,推广浙江“一田三用”式复合种养,通过科技提升单位土地产值。同质化竞争与特色缺失,未来需深化地域资源辨识度,避免盲目复制“网红模板”。尽管“土地入股”“就近就业”等模式增收显著(如桂林项目亩均增收4000元),但农户参与决策权仍较弱。强化合作社治理,探索“保底分红+增值收益”双轨分配。未来在政策层面,“和美乡村”建设将田园综合体纳入新一轮五年规划,推动跨区域集群化发展(如浙江15个主体联动案例);技术层面,智慧农业系统(北仑立体大棚、富锦数字稻田)将加速生产效率与体验升级;业态层面,需探索“农创IP+数字经济”融合,例如利用社交媒体(小红书等)放大文旅吸引力。唯有坚守生态底线、激活农民主体性、深耕产业差异化,方能使田园综合体真正成为“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可持续通道。
【免责声明】本文由飙马特色商旅文整理编辑,部分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下一篇: 从EOD视角看江河保护治理:探索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