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休闲旅游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纽带!

来源:新地标乡村规划咨询研究院 2023-04-11 16:36:29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乡村发展新动能、乡村绿色发展、乡村治理、乡村新风貌、乡村精准帮扶、乡村体制机制创新、乡村人才培养、乡村投融资、乡村工作领导等9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思路、政策、要求,9个方面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是谋划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顶层设计。

围绕乡村振兴,需要把乡村休闲旅游作为实施乡村振兴顶层设计的突破口和纽带。


一、产业兴农带动乡村休闲旅游兴农。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培育农产品品牌,保护地理标志农产品,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新格局。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健康养殖,做大做强民族奶业,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各种产业的实施,既可以做大做好产业,还可以很好地结合乡村休闲,通过完善农业产业、农产品的产业基础和相关设施,嫁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工业旅游进一步增强产业的厚度和广度,带动农产品销售,提高产业影响力,实现一二三产业互动发展。

二、构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体系。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的过程中,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小镇。利用闲置农房发展民宿、康养等项目。发展乡村共享经济、创意农业、定制农业、特色文化产业。通过乡村休闲旅游盘活地方资源、资产,提高资源、资产的使用效率。实现农民增收、农民富裕、乡村发展。


三、促进农户和乡村产业发展的有机衔接。通过扶持小农户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体验农业、定制农业,提高农产品档次和农业产业附加值,以乡村休闲旅游拓展销售渠道,扩大增收空间。加强扶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引导服务,进一步扩大乡村就业创业,对发展文化、科技、旅游、生态等乡村特色产业,振兴传统工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增收、增长技能。

四、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整合乡村自然资源、生态资源、农业资源,发展乡村休闲产业,可以加快发展森林草原旅游、河湖湿地观光、冰雪海上运动、野生动物驯养观赏等产业,积极开发观光农业、游憩休闲、健康养生、生态教育、亲子科普等旅游服务。通过创建一批特色生态旅游示范村镇和精品线路,带动乡村产业和服务的质量提升,打造绿色生态环保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


五、传承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乡村休闲文化内涵。划定乡村建设的历史文化保护线,保护好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灌溉工程遗产、非遗文化、非遗工艺,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非遗合理适度利用。利用农村地区优秀戏曲曲艺、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等进一步融入乡村旅游体系中。通过活化文化、遗迹、工艺,为农民创收,活跃乡村文化生活。

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基于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实际需要,预留部分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单独选址的农业设施和休闲旅游项目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建设。利用收储农村闲置建设用地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进一步吸引企业投资乡村、建设乡村,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投资动力。


七、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乡村休闲旅游严重缺乏人才,需要地方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综合利用教育培训资源,设置旅游规划、旅游运营管理专业(方向),创新乡村人才培养模式,为乡村振兴培养旅游规划、旅游运营管理专业化人才。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等,从而更好地服务乡村发展和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良性循环。

八、强化乡村振兴规划引领。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还需要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细化实化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部署若干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编制乡村振兴地方规划和专项规划或方案。加强各类规划的统筹管理和系统衔接,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通过规划引领乡村休闲旅游产业有序开发,引导乡村旅游资源合理利用。

文章来源:新地标乡村规划咨询研究院

上一篇: “变态”的日本农业到底厉害在哪里?
下一篇: 乡村振兴明星村:中郝峪村模式拆解
项目名称城市商业面积类型开业时间
3.2万平方米
城市综合体
500亩
城市综合体
2035年
34902平方米
城市综合体
2035年
5.7万平米
城市综合体
2030年
5.3万平米
步行街区
2023-05
0.72万平米
社区商业
2022-05
品牌名称业态面积需求合作期拓展区域
生活用品集合店
800-1200㎡
5 - 10年
全国
内衣店
50+
5 - 10年
成都
洗车美容店
200 - 400平米
5 - 10年
全国
中央厨房
800-2000平方
5 - 10年
全国
电玩城
500方-2000方
5 - 10年
湖南,湖北,四川,贵州,江西
运动类
260-350平
5 - 10年
全国
Copyright@2021 Perfcet Mark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1004787号-1
×

欢迎拨打一对一免费咨询电话:

13816360547

您也可以咨询我们的在线客服

在线咨询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