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文旅融合优秀案例赏析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进,乡村旅游成为群众旅游消费的重要选择之一。每逢节假日,不少人选择远离城市喧嚣,走进乡间田野,来一次全身心放松的自由之旅。农文旅融合发展,对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具有积极意义,可促进乡村资源全面优化配置,增加农村就业和农民收入,传承保护乡村文化,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大同有许多风情各异的美丽乡村,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别具一格的民俗风情及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大同,越来越多的美丽村庄或农庄实现农文旅深度融合,根植于农业,以文化为精髓、旅游为载体,将农村的田园美景、农业生产实践和丰富的民俗文化、真实的乡村生活体验、独特的农产品销售等元素巧妙融合,为游客营造集观光游览、文化沉浸、农事活动参与等于一体的全新体验,成为人们感受“乡愁”的向往之地。
大同农文旅融合优秀案例赏析
1、忘忧农场:黄花产业“三产融合”模式
忘忧农场成立于2017年,坐落于大同市云州区火山脚下,占地1500亩,以黄花(萱草)为核心载体,如今已经构建起“农业+科技+文旅+康养+教育”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模式。该项目由30名高学历青农返乡创业团队主导,在白岩松担任创业导师的指导下,以“半农半X”理念扎根乡村,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活实践。农场依托东经113度、北纬40度的独特地理环境,利用日均8小时充足光照培育高品质黄花,其品种优化科研覆盖200余个萱草种子资源圃,奠定了一产根基。
在二产升级领域,农场建成全国首家拥有食品GMP和化妆品GMP双重认证的黄花生物科技观光工厂,占地1万平方米。工厂内设3600平方米可视化车间,涵盖食品、饮品、粉剂三条生产线,研发黄花洁颜慕斯、皇后面膜等生物科技美妆产品,同步开发黄花文创雪糕、胸针等衍生品。与新华社、北京大学合作,创新性打造元宇宙田园灵境数字文化体验园,挖掘大同农业文化,展示黄花的生命科学、生物科技、文化内涵、全体验销售场景以及科普研学、娱乐互动、沉浸式餐饮等模块,实现“一级产地种植、二级透明生产、三级互动体验”的深度融合。
文旅体验体系则通过多元场景协同构建:黄花博物馆以文化叙事展现种植历史与科技应用,成为知识传播核心载体;研学教育依托“五生五育”课程体系,涵盖科普探索、自然认知、农事劳动、美学创造及体能拓展,结合自然科普馆、可容纳375人的国防教育营地及忘忧马场等设施,形成完整的实践教育基地群,年接待研学团队超万人次,获教育局“德育示范基地”等多项授牌;休闲板块则整合忘忧草疗愈花园、母亲花主题公园及配备15顶固定帐篷的忘忧篷客营地,配套有机餐厅、共享农田、小轮车公园等活动空间,满足会议、团建、亲子等复合需求,实现生态度假与文化沉浸的无缝衔接。
忘忧农场项目曾通过央视《焦点访谈》及电影频道专题报道广受关注,如今已经形成“可观、可食、可研、可乐、可购”的沉浸式体验闭环。通过将农产品转化为文化IP,该项目成为推动区域特色产业升级的典范,有效延伸了黄花价值链。其核心价值在于以青农创业为引擎,将传统黄花产业转化为科技赋能、文化沉浸、教育反哺的综合性目的地,为农文旅融合提供了可复制的“大同样本”。
2、十里沿河:漂流经济轻资产运营样本
灵丘县红石塄乡十里沿河项目依托唐河峡谷生态资源,创新形成“漂流引流+民宿留客+餐饮增收”的产业协同链。通过改造闲置校舍为联建指挥部、村委会旧址转型“梧桐小居”民宿与“马家菜馆”餐厅,实现了公共空间的高效再利用。这里的溪水漂流年接待游客超3万人次,能够创收百万元;而创新采用“3:3:4”分成模式的32套民宿节假日入住率达95%,同时带动120名村民就业;餐饮板块则聚焦有机食材开发,配套烧烤营地强化体验。该轻资产运营模式年带动集体经济增收5万元,成为盘活乡村资源的成功范式。
3、于家寨:火山石窑洞生态文旅建设
云州区于家寨村立足册田水库生态资源与火山石传统建筑,打造“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度假养生”的特色村庄。保留村民就地取材建造的火山石窑洞风貌,融合山水环境塑造质朴乡韵景观,避免“千村一面”同质化。通过发展石窑民宿、户外露营、康养度假三大业态,2025年“五一”假期接待游客35,590人次,同比增长350%。游客在被誉为“塞上纳木错”的山水间沉浸自然,同时探寻火山石文化底蕴,使该村成为满足都市人群回归自然需求的新兴目的地,也激发了村民共建文旅产业的信心。
精品农文旅未来发展路径
近年来,我国深入实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乡村文旅融合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态势。如何培育乡村旅游精品项目,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打造特色品牌,经营精品旅游IP成为高品质发展乡村多元价值的重要模式。精品农文旅是指以主客共享为核心,在农文旅有机融合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农业基础作用、盘活农业产业生态、展现农民精神风貌,以乡村资源要素、生产生活空间、人力资本与市场的整合优化带动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的协同发展,探索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产业联动的模式。
1、分级保护与设计,构建韧性乡村基底。
从游客和居民双重需求视角,生态资源禀赋是农文旅供给中首要并且关键的要素,是精品农文旅可持续发展的根基。首先,在立足本土生态资源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产业优势和自有资源,积极融合农村产业建设,传承村庄的生态文化;其次,对农村现有空间进行分级分类管控,将乡村生态空间划分为核心保护区、适度开发区和后备开发区,明确各区域准入规则与开发强度,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利用;再次,将科技农业嵌入生态场景,通过透明化展示平衡创新与乡土性,既满足游客探索欲,又强化生态教育功能,确保生态价值与旅游体验的共生增值;最后,建立生态银行机制,以生态积分的累积和兑换增加居民与游客复游和分享趣味,筑牢人情味生态层,切实践行两山理论。
“塞上纳木错”于家寨
2、以原真性体验设计,保护与传承历史文化资源。
历史文化资源是农文旅的终极吸引力,农文旅规划过程中要注重遵循历史、风土人情、宗教习俗等人文元素,依托社区自治和主客参与,把人文历史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中。传统建筑群、历史遗址等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坚持统筹规划和科学保护的原则,优先使用本地材料修缮,保留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并收集整理文化史料,通过AR技术复原历史场景,增强时空沉浸感。农业文化遗产受到地方气候、水源、土壤、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蕴含的情境性生态维度赋予了农业文化知识和遗产内容构成上的独特性,需强化展示与宣传,可建立非遗传承人驻点机制,开设常态化传习所,游客可参与全流程实践。
3、建立主客共创机制,激活空间功能体系。
空间功能体系是旅游体验的物理载体。一方面,可通过对公共空间进行功能混合度优化,嵌入文化展示、休憩节点、商业服务,串联交通网络设计、基础设施升级、民宿改造等文化节点,并以合适的服务半径配置设施,形成点一线一面旅游区间,形成聚集效应。另一方面,鼓励村民组织、合作社等对于空间功能的创意性参与,合作设计文化标识系统,将居民与游客劳动转化为社区资产,形成情感留存载体,实现居民生活便利性与人文温度的双重提升。
4、组织引领长效发展,优化管理运营机制。
管理运营机制是可持续发展的引擎,需创新组织建设,设立专项联络组,构建运营闭环。首先,领导班子的领导力是精品农文旅管理运营的核心动力。领导班子要抓规范、抓队伍,制定明确的农文旅发展战略,推进三产融合,以组织创新为带动力,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与发展、资金保障服务、文化建设、环境整治、土地流转与保护方面积极作为,展现合理有序、生机勃勃的良好发展态势;其次,获得广泛的村民参与、乡贤精英的支持,可通过熟人社会、群团组织巩固村民关系等方式增强村庄的自信心和凝聚力,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培育本地青年成为农文旅运营主力,为相关利益主体长期合作形成高效交流、有效沟通的多方共赢机制,敢于“借”资源,逐步优化投资创业环境,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结 语
在乡村旅游热度不断攀升趋势下,农文旅深度融合可充分展现各产业独特优势,进一步拓宽了农村产业发展领域和层次。为此,各地乡村应进一步创新模式与战略路径,有效激活农业、文化、旅游联动作用,实现农村经济繁荣、环境优美、文化兴盛、群众富足发展目标,为乡村振兴战略高质量推进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与活力。而基于主客共享的精品农文旅的有效供给能力提升,既有助于农文旅供给主体对本土特色农业和乡土文化资源禀赋的挖掘与重塑,也可推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显著提升。
农文旅融合的本质是从“景观消费”到“关系建构”的跃迁。只有当村民成为共建主体(如于家寨村民自发改造民宿),城市游客获得情感留存(如忘忧农场五生五育课程),才能实现“特色优质产品供给”目标,真正形成经济增值、文化传承、生态优化、社区凝聚的四维振兴格局。大同的探索,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系统范式。
【免责声明】本文由飙马特色商旅文整理编辑,部分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下一篇: 灯光秀out了,“光影生态”才是夜间文旅的新顶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