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到底是谁的乡村”?—乡村建筑的在地性设计

来源:小镇乌托邦 2022-11-21 09:47:27

“只要基地的自然条件有特征,建筑就应该像从基地上自然生长出来那样,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劳埃德·赖特


前言

中国文化的根基来自于乡村,可以说,振兴乡村文化就是振兴中国文化。基于“在地性”理念思考乡村建筑的改造,解析乡村建筑面临的困境,对于当前的乡村文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图片


当前乡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1)建筑形式上

在乡村旅游扩大发展的背景下,照搬照抄化严重,盲目推崇和效仿其他村庄风貌,忽略自身传统文化的资源优势。新的建筑破坏了原有的建筑风貌。形成了与乡村本土地域文化相割裂的“异域风情”,大大降低了乡村建筑的识别性、场所性与归属感


(2)功能利用上

乡村建筑规划价值归根结底是要为村民服务,而部分乡村建筑将吸引人流放在了重点,虽然使乡村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和提高,但过于追求建设速度的做法使村民主体的使用需求被忽视,功能陈旧、使用形式单一的建筑难以满足新时代的村民生活需求。


(3)人文情感上

村民对乡村的情感怀念逐渐淡化,当代乡村文化建筑似乎并没有完全理解村民的价值追求,过于理想的经营模式注重活动的时髦和文艺感的打造与乡村传统的生产生活模式渐行渐远,村民难以参与其中,村民对新的乡村建筑表现出冷漠感、失落感,渐渐失去了场所依赖及精神寄托。


基于以上种种,我们不得不思考现在的乡村到底发展成什么样了,设计师内心的价值追求和宏伟蓝图与村民的真实情感是否真的契合,乡村建筑如何融入时代理念、如何解决地缘性、人本性、归属性的问题......所以乡村到底是谁的乡村?

图片

乡村到底是谁的乡村?


什么是“在地性”设计?

随着乡村建设的自由度放开,乡村落寞等问题也逐渐受到重视,更多的人开始关注乡村实际问题,并开始以多元化的方式介入乡村建筑实践,开始重视乡村建筑与场地、气候、周边环境、历史、生活方式等这些现实要素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与之建立有机而内在联系,这些实践注重对乡村地域特征文化传统的发掘,对村民生活方式、民风民俗的关照,与乡村生活发生着真实关联。


这些乡建的实践开始被贴上“在地”的标签,“在地性”强调从建筑与场地、与社会、与人的生活等本质的问题出发,它反映在建筑的方方面面,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尤其是乡村地区,乡村建筑中的“在地”,更加注重具体的环境土壤和具体的社会土壤,将建筑与具体的“地”、具体的“人”及其最真切的生活联结在一起。

图片


“在地性”的五要素

(1)注重建筑与场地环境的关联

处理好建筑与建筑坐落的基地的关系,顺应地势,融合景观,既是对地形地势、风景风貌的尊重,也是对基地现实条件的利用、对环境特征的彰显和强化行为活动,“在地”并不是说建筑要附庸于某一地域的特色或者符号,而是强调建筑要因建筑所在地的具体特殊环境而存在。“在地性”中的“地”总是要回到具体的基地上去,与其所在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建筑存在于具体的环境之中,要正视建筑所在地的真实的自然条件、环境特征的独特性、场地现实条件等。

图片

乡村建筑应与场地环境相辅相成


(2)因地制宜、因势利导

在地的建造,摒弃过剩,利用有限的资源创新,尽可能的将限制条件和不利因素转化为设计的灵感。乡村建筑不论在建造技术、施工经验,还是在材料供应等等方面都是有限制的,现实条件下的建造不应是刻意追求惊奇的视觉效果,也不是追求细部或装饰的精美,而是把建造的重心放在如何在现实制约下,合理选用和呈现材料逻辑、创新发展建造技术并充分调动参与协作。就是适合当时当下的现实条件的,“在经济条件、技术水平和艺术审美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即“就地取材”、“因势利导”、“因地制宜”,以此表达建造层面的在地性

图片

建筑层面的在地性表达


(3)保留遗存,延续乡土记忆

场地上存留的要素包括树木、山石、水系等自然存在物,也包括使用过的废旧材料、生活痕迹等人工遗存等,建筑介入场地不是粗暴的抹去重写,保留这些原生要素,是对场地记忆的延续传统材料的真实呈现传统材料的直接呈现。自然材料或传统建材以直接的面貌呈现在建筑中,给人以乡土面貌的回归之感。自然材料归于此地,承载了时间,承载了此地的记忆,乡村建筑的在地设计应该适当保留传统建筑材料中有特色并符合现代建筑审美的材料,满足人们此时此地的建造需求。

图片

乡村建筑的场地记忆延续


(4)注重“人”的感受

基于真实活动需求打造空间,注重空间的开放性和多用途性,强化空间与人的活动的关联。建筑的基本任务就是满足人在空间中的基本行为活动。空间应综合考虑本地居民的生活习惯、行为特征、心理感受、价值取向等,创造切实契合本地人生活内容的空间,创造出扎根于本地人使用习惯的具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空间。“空间最重要的作用还在于对人的意识和感觉的激发”而不是作为功能的盒子,要深刻把握功能背后人的具体行为对空间的本质需求,行为可以塑造空间,空间也能更好的激发行为活动。

图片


(5)鼓励村民参与建筑,激发与本地人合作建设

建筑师的工作重点不是完成整个的建筑设计,而是仅提供一个开放性的架构体系,建筑师做的尽可能的少,而居民的参与程度则达到最大,让低成本的材料和劳动都能参与其中,通过共同参与的形式来诠释在地性,从而获得属于本地的、具有本地特征的的空间及建筑,为项目的实现创造条件,发掘并激发本地的生产力,并通过共同参与产生凝聚力。

图片

本地居民参与乡村建筑的改造有助于更好诠释在地性


浙江经验——杭州洞桥文村村

文村村地处杭州市富阳区远郊,地理位置较为偏僻,至今已有九百多年历史。因老村背后形似倒立“毛笔状”的文笔峰,环绕犹如砚台的溪流,顾名“文村”


文村村是新型城市化背景下的美丽宜居村庄建设省级综合试点;是杭州市“美丽乡村”精品村;是一个完全不同于传统乡村意义上的新概念村落。文村村的新民居设计,由中国美院建筑学院院长王澍带领团队,为其打造出新农居,让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焕发了前所未有的生机。

图片

改造前的文村村


设计师王澍采取的措施是保持和传统文化的关系,他和团队坚持使用传统的院落建筑类型,通过局部结构调整,发展出八种差异性的建筑类型,每种类型因为位置、邻里、材料等因素又有若干变体,从而达到了建筑风格的丰富及多样性。建筑外形提取原来村庄中的灰、黄、白三色基调,以现代工艺重构当地的夯土墙、抹泥墙、杭灰石砌筑墙、斩假石砌筑墙等原有元素和式样。


远远望去,改造过的老宅群落呈灰、黄、白三色,与周围山水浑然一体;走近细看,又形态各异、颇具意趣。在王澍看来,未来的乡村,其实是一种“隐形城市化”的状态,有生态环境,有传统历史,也有现代化的生活。

图片


图片


图片

改造后的文村村

建筑格局延续村庄的原有肌理,建筑单体沿袭传统的合院式布局,建筑功能嫁接现代的居住生活。王澍在这里对待传统元素的态度,并非是浮于表面的形式拼贴,而是一种“重构”、一种“去形存真”的演绎、一种继承式的发展。以现代的形式重构传统建筑语言,以当代建造方式实现传统元素的表达,建筑对传统建筑语汇转译的同时,摒弃多余的装饰,新建筑同时充分考虑使用因素,用更大面积的开窗和格栅解决大进深的采光问题,新的建筑不是粗暴的复制模仿,满足新的需要的同时又能勾起人们心底的回忆和认同,建筑像是从村落里自然生长出来的新的生命一样。

图片


结语

“美丽乡村”正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如火如荼开展,乡村民居建筑作为“美丽乡村”体系中的重要载体,对传承地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某种意义上,乡村建筑更加接近建筑的本质,而不是宏大的政治叙事或空洞的文化建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让建筑扎根“土地”、“当地”、“本地”、“场地”,具体而微地建立起建筑与特定环境、社会现实、真实需求和具体语境的关联,因时因地地解决现实问题,让建筑落地生根,与地同在。按照现实的条件和真实的需求将房子建造出来,也许这样的乡村建筑也许就是最美的。



上一篇: “100亿产业”柳州螺蛳粉小镇规划的7大操盘关键
下一篇: 如何看待恒大海花岛由拆除改为商业地产?
项目名称城市商业面积类型开业时间
3.2万平方米
城市综合体
500亩
城市综合体
2035年
34902平方米
城市综合体
2035年
5.7万平米
城市综合体
2030年
5.3万平米
步行街区
2023-05
0.72万平米
社区商业
2022-05
品牌名称业态面积需求合作期拓展区域
家居建材
4-7万平
20年
佛山
生活用品集合店
800-1200㎡
5 - 10年
全国
内衣店
50+
5 - 10年
成都
洗车美容店
200 - 400平米
5 - 10年
全国
中央厨房
800-2000平方
5 - 10年
全国
电玩城
500方-2000方
5 - 10年
湖南,湖北,四川,贵州,江西
Copyright@2021 Perfcet Mark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1004787号-1
×

欢迎拨打一对一免费咨询电话:

13816360547

您也可以咨询我们的在线客服

在线咨询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