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创客空间」的生长路径

来源:未知 2020-10-29 15:43:30
创客空间」是我国孵化器建设的重点,自2000年中关村club文化兴起以来,「创客空间」大体走过了四个阶段:

社群空间:CLUB文化的衍生物

学界普遍认为,中国的「创客空间」起步于2010年前后,但在园区在线(ID:YQZXGZH)看来,「创客空间」的理念早在20年前的北京中关村便已形成。

在美国硅谷,club(俱乐部)是IT界精英、特别是技术人员非正式交流的一种重要场所,在硅谷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写字间里解决不了的难题,晚上到club办」,而club文化也成了硅谷的重要标识。

2000年前后,一批「海归」回到中国,在中关村发起了club文化,后又在IT圈子里逐渐扩散。当时,每逢周末,北大南门外的咖啡厅、茶社、四道口清华校门外的酒吧街上便有一批名校MBA毕业的企业经理和平素呆板的软件工程师们聚集在这里,一边品着科罗娜啤酒,一边分享IT界的独特话题,一边传递着业界最新的技术,一种有着明显硅谷印迹的club文化,在中关村渐渐蔓延开来。

在园区在线(ID:YQZXGZH)看来,「创客空间」作为一个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本质上是一个知识和信息的交流共享平台。早期的中关村club没有固定空间,也不具备办公研发功能,完全以交流为核心,「不收会费,不设门槛」,这种社群化的协作创新理念,为「创客空间」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设备共享空间:DIY文化下的「创客空间」初级形态

DIY(Do It Yourself),中文翻译是「自己动手做」,这一概念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美家居业,当时,美国劳动力成本高昂,一些人为了节约成本选择自己购买材料DIY房屋。后来自主DIY的人发现,自己动手不仅能选择性价比更高的材料,还可以在设计中融入自己的想法,久而久之,DIY形成了一种文化,并在汽车改装、家电维修、木器制造等各个领域发扬。

DIY文化在90年代末期流入中国,与欧美国家不同,中国的DIY最早是在计算机领域,由于电脑整机成本极高,一些家庭就自己购买配件组装,既节省花费,又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缺乏技术含量的DIY装机早已成为「过去式」,基于计算机的硬件设计与开发开始扩散,创客们需要更专业的设备和空间满足自己的创业创新需求。在这一背景下,有固定成员和工作场地,配备共用研发设备的空间开始出现。

2010年3月,来自台湾的李大维在上海创办了中国首个「创客空间」——「新车间」(封面图即为「新车间」创办之初的影像)。

当时,李大维和朋友在研究开源硬件,为了不影响家人生活,便在上海徐汇区永嘉路50号2楼租了15㎡的场地成立了「新车间」,李大维任「厂长」。而空间主要功能就是「玩」,李大维等为电子迷、DIY爱好者和有同样兴趣爱好的人提供实验空间和DIY工具(数控机床、Arduino板,机械工具等),供他们拆装各种电子和物理产品,共同实施好的设计与想法。

但早期的「新车间」没有合理的商业模式,基本在以半公益的性质运营,仅向固定会员收取一定的年费,但由于国内DIY氛围不浓厚,创客圈子太小,到2013年底,「新车间」固定会员人数还不足40人,最困难的时候,「新车间」的几位联合创始人不得不一次性缴纳10年会费,用于空间的日常支出,直到空间做到一定影响力,获得宝马Mini、Frog、新加坡电信等的赞助,财务压力才逐渐缓解。

可以说,「新车间」是「创客空间」最早的雏形,空间提供产品开发场地,参与的人都是出于兴趣而非商业目的,空间本身也不追逐盈利,与之类似的还有清华大学的「i.Center」创新社。

 

市场化空间:社群空间+办公租赁

2012年前后,DIY团队项目日趋成熟,一些项目开始显现市场价值;另一方面,市场需求的出现,也为项目发展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可能,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批类似创业咖啡、创业工场的实体「创客空间」开始兴起。

2011年4月创立于中关村的「车库咖啡」名为咖啡厅,实则是为创客提供低成本创业条件的「创客空间」,名字里的「车库」,代表了美国的「车库」创业文化。

不同于2000年中关村的酒吧、茶室,「车库咖啡」在保留原有社交属性的同时,增加了实体办公功能,购买一杯咖啡,可以换来一整天的办公室、会客室、会议室和书房使用权,把创业者的投入降到最低。

「车库咖啡」精准匹配了创业者的需求——创业者不缺思想,缺的是集中精力地去思想的条件;同时,「车库咖啡」保留了咖啡厅作为信息交流场所的功能,获得了创业人群的好评。在「车库咖啡」的示范效应下,「贝塔咖啡」、「3W咖啡」等也在同期开业。

「车库咖啡」的经营模式不仅通过成功营造的群聚效应促成了创新型企业的成长, 还在一定程度上辅助了政府工作, 弥补了政府部门条框过多、模式僵化、反应速度慢的缺点,起到了促进和活跃行业创新的作用。

 

众创空间:创业狂欢的大Party

201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借鉴国外「创客空间」的组织形式,首次提出「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并重的「众创空间」概念。

相较于创业咖啡和创业工场,「众创空间」更强调企业服务,「众创空间」的本质不是简单的办公场地,而是将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集成,为草根创业者提供低成本的空间和便利化的创业服务,同时,政府会给予空间一定财政补助,扶持空间发展。

「众创空间」的案例比比皆是,模式也是各有千秋,典型如以地产思维运营、「庆庆哥」的「优客工场」;以活动聚人气、李克强总理到访过的深圳「柴火创客空间」;依托高校资源,提供技术孵化的「浙大e-WORKS」等等。

然而,随着「众创空间」数目暴涨,空间盈利模式单一、功能同质化、专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愈发突出。空间被政府补贴蒙蔽了双眼,失去了孵化的本心,破坏了市场规律,「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屡见不鲜,随着创业热潮褪去,大批空间或转型、或倒闭,行业进入调整期。

 

未来:探寻升级之道

随着前些年的创业狂欢告一段落,加之疫情使一些有创业想法的人推迟了计划,「创客空间」的发展陷入停滞,至于未来怎么走,确实很难预测,这里园区在线(ID:YQZXGZH)分享三点预测,也算是「抛砖引玉」吧。

1、「创客空间」回归办公属性

「由简入繁,再由繁回简」,这是「创客空间」进化的必然过程。创业者需要的不再是花里胡哨的服务、乱七八糟的活动,而是低成本的、省心的、舒适的办公场地;而「创客空间」想的也不应该是怎么包装、怎么吹牛,而是怎么修炼选址能力、空间分割能力、装修能力、招商选商能力,在保证生存的前提下,给创业者提供高性价比的办公场地。

2、以「产业链思维」解决企业成长问题

从发达地区创新空间的发展来看,基本经历了「单一企业——同类企业——产业链扩展——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只有实现产业(项目)集群化发展,才会激发更大的能量,行业进入平稳期,政策红利会逐渐衰减,「创客空间」的竞争优势必须构建在具有独特优势的「产业链」经济上。

3、单打独斗转向合作运营

在「创客空间」的盘子里,传统意义上的几大运营主体:地产商、运营商、事业单位、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投资机构,各有所长,又都有短板。如今有一些机构主动联合起来成立「科研院所+地产商」、「银行+央企」、「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等模式,合作共赢,竞争力加倍。

上一篇: 园区轻资产的15个盈利点
下一篇: 委托招商,找谁合作更靠谱?
项目名称城市商业面积类型开业时间
3.2万平方米
城市综合体
500亩
城市综合体
2035年
34902平方米
城市综合体
2035年
5.7万平米
城市综合体
2030年
5.3万平米
步行街区
2023-05
0.72万平米
社区商业
2022-05
品牌名称业态面积需求合作期拓展区域
家居建材
4-7万平
20年
佛山
生活用品集合店
800-1200㎡
5 - 10年
全国
内衣店
50+
5 - 10年
成都
洗车美容店
200 - 400平米
5 - 10年
全国
中央厨房
800-2000平方
5 - 10年
全国
电玩城
500方-2000方
5 - 10年
湖南,湖北,四川,贵州,江西
Copyright@2021 Perfcet Mark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1004787号-1
×

欢迎拨打一对一免费咨询电话:

13816360547

您也可以咨询我们的在线客服

在线咨询

立即咨询